大家好,如果您还对揭秘:年度投资超20亿,孔子学院究竟有何作为?不太了解,没有关系,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揭秘:年度投资超20亿,孔子学院究竟有何作为?的知识,包括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,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,下面我们就开始吧!
>
孔子学院教材图
第三问:孔子学院老师每天干什么呢?
孔子学院老师每天工作和常规老师,没什么太大区别,备课、批改作业、组织考试、管理学生。
学生处于初级阶段,学生主要学汉语(综合、听力、口语、写作、阅读方面)
学生处于高级阶段,学生会学一些儒家文化的东西。、
老师经常会组织一些中国文化的活动,比如,剪纸、做中国结、知识讨论会。
第四问:孔子学院到底有什么意义?
第一大意义:改变外国人对中国人肤浅认识
80%的外国人了解我们有三个渠道。
1.新闻 2.海外华人 3.香港电影
很多老外相信,我们中国人会轻功,每个人武术可以打10个。
外国媒体错误引导,很多外国人认为生活在中国没有自由。
外国人还觉得中国人眼睛小,D&G的辱华广告那个黄皮肤女孩就是一个小眼,这其实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普遍认识。
为什么让老外放下偏见,真实了解中国很重要呢?
当然是为了经济发展,前阵子获得共和国勋章的泰国诗琳通公主。现在我们动不动就去泰国旅个游,去泰国签证费不要,机票便宜,这种现象就是诗琳通公主的功劳,诗琳通公主做了什么呢?
诗琳通爸爸是泰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国王——九世皇,九世皇这个人很有见识,泰国经济也是在他手上腾飞的,九世皇让女儿诗琳通去北京大学留学,留学那段时间诗琳通看到中国翻天覆地变化,她敏锐认识到泰国可以乘上东方快车中国号,获得经济的增长。诗琳通一天在四川考察,一家卖炖鱼头的店,门口挂一个牌子写着:鱼头9.9。诗琳通很好奇,鱼头怎么这么便宜,她点一盘鱼头,当她发现这盘鱼头真9.9,她觉得这个世界疯了。她问老板你9.9还赚钱吗?老板说,鱼头当然不赚钱,但是你来吃饭,不能光点个鱼头吧,你点几个其他菜,我不就有的赚。诗琳通一直琢磨这个故事,她回到泰国,海关费、过关费砍掉,想方设法缩减中国人去泰国的成本,999元双人泰国游实现了,诗琳通公主笑了,泰国成中国人后花园,而且泰国所有旅行社用的大巴车都是中国金龙企业的。中泰经济大跨步迈进。
就国外普遍来看,基本上能学汉语的都是当地的社会精英,通过孔子学院大幅度提高他们对中国的好感度,在未来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。如埃塞俄比亚前总统穆拉图·特肖梅就曾于1976年以公派生的身份在北京语言大学和北大留学,汉语很不错,回国从政后对中埃关系助力良多。
第二个意义:孔子学院最终目的:培养出具备东方思维的西方精英
《中餐厅》综艺是中国一群明星去国外开餐厅,很多外国人吃到中国传统美食,竖起大拇指,表示好吃。
隔着电视节目,我们骄傲,中国菜博大精深,全世界欢迎。我们认为中餐、春节、鞭炮、所谓的“中国红”,我们误认为这些是中国文化,其实这些叫风俗。风俗是没有深度交流的价值,每个国家的人都认为自己风俗是最好的,喜欢你国家的风俗,只是觉得新鲜。比如,现实中,国外的中餐其实表现很一般,老外不爱吃中餐。
至于春节,也仅仅是华人过,而圣诞节全世界都过,平安夜在我国过的更热闹,意大利复活节在西方人心中非常重要。
最后,说说武术,在国外武术影响力远不如跆拳道,武术电影也不是主流电影。
有些文章写中国广场舞,澳大利亚总理非常喜欢,回国准备推广,我就呵呵了,这种如果都能吹嘘文化输出,那美国得吹嘘到什么程度呢?
李子柒也是做饭,为啥李子柒是文化输出呢?
你仔细看李子柒视频,你会发现她布景很有艺术感,相比较美食,外国人不太关注,很多老外讨论“李子柒的美、东方韵味和中国人勤奋。”
很多网友会说,我国历史文化5000年,我们是伟大文明,西方人也认同这一点,但是态度还是just so so.西方人骄傲自己的历史,证据表明西班牙发现高超绘画技艺的壁画,距今天已有1万年了。我国有唐代,西方人有罗马,埃及文化比我们更古老。你看,历史文化也是本地文化,每个地区人民各有各的自豪和骄傲。历史文化输出难啊!
既然风俗不是文化输出,什么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呢?
五四时期有一个大学者梁漱溟,他第一个比较了中西文明,还有印度文明的区别。他表达一个观点,这个观点非常有前瞻性,观点是这样的:西方文明是青年时代文明,而中国文明是中年时代文明,印度文明是老年时代的文明。人类的发展就是从西洋文明开始,然后步入中国文明,最后走向印度文明。西方文化处于经青年时代那种朝气蓬勃的阶段,西方文明需要向中国文化学习那种中庸和成熟。
梁漱溟太有洞见了,他这一句可以说把孔子学院最大的价值说了出来。
我们一起看看,中国文化成熟在哪些地方?
一是全局思维。
西方社会崇尚个人主义,即独立的精神,所谓“独立”,就是“ 善待别人,但是不期望被别人善待。独立的人会感恩。因为对别人没有过多的苛求,所以获得帮助的时候常常感恩。因为感恩,也对其他人公平,所以公平也成了一个自然的性格特点。独立的人做事情的时候知道自己不会得到太多别人的帮助,所以也很少抱怨。没有达成目标的时候会持续地努力。独立的人很少会有情绪,所以也非常理性。
西方父母对孩子同样独立,我们都知道西方人教育方式,18岁孩子就被父母赶出家门,独自闯荡,美国家长不会将所有积蓄给孩子买房,父母的积蓄要留给自己生活用。正是这种独立精神下,西方世界竟然有感恩节,孩子在感恩节那天会感恩上帝,感恩父母。而我国现代价值观的核心是“爱与包容”。这种价值观非常适用于家庭,却不能使人独立。孩子处在家庭,不能讲独立精神,某种意义上,独立=背叛。一个中国人出生起,就得在家族圈内生存,很多事情你要顾全各方面的利益,哪个处理不好,这个家族就容易分裂,像曾国藩这样的中国人办事儿,会给各方都有良好的交代。
西方人不理解家族关系,觉得是麻烦,但这就是中国人的“艺术”。中国人的思想放在世界舞台就能熠熠生辉。假如,《凡尔赛条约》让中国人主持制定,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可以避免。我们来说一说《凡尔赛条约》如此脆弱不堪。
第一个原因就是凡尔赛体系本身就有问题
当时各国对于正义的国际秩序观的理解有冲突,比如,当时国力强的美国和苏联都没加入,这在中国有一句俗语是山中无老虎,猴子称大王,我们中国人天生就知道这样的局面就处于不稳定的状态,还有,希特勒上台后,还是很忌惮法国人的国力,希特勒那时对德国国内掌握力不强,为此,希特勒把军队派到莱茵河西岸,直抵法德边境,挑战凡尔赛体系。法国对此没有回应,这下子德国人民欢腾,希特勒给德国人民扬眉吐气了,希特勒就这样一步步代表全国民意。希特勒违法凡尔赛条约,法国为什么不反击希特勒呢?这是因为,一战后的赔款安排,法国人打赢一战,心里气不过,想把德国整死,英国不让,德国没了,谁来牵制法国,法国人为羞辱德国人,赔款要的巨高。所以法国人底气不足,没有发作,给了希特勒做大助了一把力。我们中国人历史直觉是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”,一定要保持危机感。不仅是法国,在美国,很多美国人没有这个直觉,商界“死于安乐”的案例层出不穷。
第二个原因:德国无法负担的战争赔款
我们想象一个场景,一个村庄,你(德国)和小李(法国)因矛盾打了一架,打伤小李,而后小李故意要你一大笔钱赔偿费,你怎么还呢?你肯定要多挣钱,你一个人打三份工,你打的三份工,其中一份就是磨面工,小李在村里是磨面工,你不管雇主开出的苛刻条件,因为你太需要这份工作,那么小李工资无形中被你拉低了,最后有可能失业。这样看,小李为保住自己工资,赔偿费就不能要命多。不然,这样一种毫无意义的羞辱,羞辱别人是极为危险的,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落井下石的人不会有报应。这就是中国人的全局思维。
二是实用思维
中国人没有多少宗教情结,不爱较真,这固然让我们错过了现代科学,没出什么有名的现代哲学家,但是也能让我们避免特别极端的错误。在意识形态上和稀泥,唯独在赚钱这件事儿上认真的中国人,更容易跟世界各国人民达成共识。中国人特别擅长把看上去矛盾的、对立的东西综合起来看待。对西方人来说,对就是对,跟对的相反的就必定是错的 —— 但是中国人讲“阴中有阳阳中有阴”,相反的两个东西可以共存。中国人能从坏事中看到好事,所谓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”。中国人还能从“危”中看到“机”。如果中国人是一台电脑,它永远都不会死机。中国人的这种能力,再加上全局思维和实用主义,你说是不是特别适合解决复杂和棘手的问题呢?
中国人还能从长远考虑问题,动不动就弄个什么“百年大计” —— 而西方领导人通常只考虑自己任期之内的事情。中国人的执行力强,说干什么事儿就干了。中国人喜欢新东西,高科技不是最新的不干。中国人重视学习和教育,你这个东西要是真好中国人就真学。中国人不讲家庭出身,阶级意识比较淡化……
这些,才是现在很多外国人羡慕中国的原因。
孔子学院涉及到这些中国文化的精髓了吗?
我在网上搜索孔子学院相关的新闻,发现这个
孔子学院院长顾明栋针对中国文化的厉害之处,展开讲解。
孔子学院虽然很多老师主要教学是语言,但是孔子学院院长对于中国文化输出是有深入思考,有自己独到的见识。正是这些人在第一线积极推动中华文化精髓输出。
一位孔子学院老师叫李晔,他说孔子学院宣传中国文化成本比较高的,效率也不是很高。他认为最终孔子学院应让出中国文化推广的主导地位。
最后,李子柒文化输出推广效率很高,孔子学院和李子柒不是对立的,我认为她们是彼此合作的,互相成就的。当一位外国人看到李子柒视频对中国文化心生向往,这位外国人会去孔子学院上学习中文,深入了解中国文化。这些人就从赏,变为懂,最后学会中国文化的精髓,进而来帮助西方这个青年过渡到成熟阶段。
虽然现在这个流程效率很低,好消息是,未来市场化有前景,中国强大市场能力在文化输出方面会起到很大的作用。
好了,今天就聊到这里,关于孔子学校还有重要一点可以聊,如果大家想看,没关注的,记得点关注哦!
The End
用户评论
class="comment-item">
class="comment-item-head">
class="comment-user"> 漫长の人生